非洲城市礦山爭奪戰:中國裂解爐企業布局剛果鈷資源回收
? 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式增長,動力電池退役潮洶涌而至。然而,在非洲的一個有大量鈷礦產量的國家——剛果(金),一場逐漸激烈的資源爭奪戰正在發生。中國裂解爐企業也不僅僅局限于國內的電池回收,而是將目光放眼國際,投向非洲的“城市礦山”,即從各類電子廢料中回收鈷資源。
過去,中國企業主要通過投資礦山獲取鈷資源,如洛陽鉬業收購TFM銅鈷礦、騰遠鈷業在剛果建設冶煉廠。然而,隨著剛果(金)政府限制鈷礦出口,礦石開采獲取鈷的道路已經不行了。于是,中國裂解爐企業開始探索新路徑:在非洲本地回收含鈷廢料。下面是一些例子:華友鈷業已與剛果本地回收商合作,建立小型裂解爐試點,直接處理廢舊手機電池、筆記本電腦電池等電子垃圾,提取鈷、鎳等金屬。北斗機械則瞄準非洲廢舊電池回收市場,其裂解爐可處理多種類型的鋰電池,zui大化回收鈷、鉛、鋰等資源。這一策略的核心邏輯是:與其爭奪有限的礦石,不如走廢料回收這條路。
非洲的回收環境與國內截然不同——電力不穩定、工人技術薄弱、廢料來源混雜。中國裂解爐企業不得不進行本土化改造:低能耗設計:部分企業采用“太陽能+柴油”混合供電裂解爐,適應非洲頻繁停電的現狀;模塊化移動式設備:集裝箱式裂解爐可快速部署,避免固定廠址的an全風險;AI分選技術:針對非洲廢料成分復雜的特點,部分裂解爐搭載視覺識別系統,自動分揀含鈷廢料,降低人工分選誤差。
這些革新不僅提升了回收效率,還讓中國企業繞開了剛果(金)的出口限制——因為回收的鈷屬于“再生資源”,不受原礦出口政策約束。然而剛果(金)政府已注意到這一趨勢,快速出臺了相關政策,具體就包括要求外資回收企業必須與本地公司合資,且至少30%的再生鈷需留在剛果加工。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嘗試對電子廢料征收“資源稅”,以增加財政收入。中國企業也迅速做出了調整以應對這些情況:華友鈷業與剛果國企Gécamines成立合資公司,承諾將20%的回收鈷用于本地電池生產;騰遠鈷業則利用其在剛果的冶煉廠優勢,將裂解后的“黑粉”直接加工成硫酸鈷,規避出口限制。